1.第一辆国产28英寸飞鸽牌自行车试制成功
1950年4月,天津自行车厂霍宝庭、李宝善等20多名工人解剖当时的各国名车,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提高轴皮加工精度,减小压力角,降低阻力,较好地解决了骑行吃力、不牢固的问题。
1950年7月5日,第一辆试制车研制成功,紧接着首批生产了10辆,这是新中国全部国产化的第一批自行车。首批生产的10辆样车又轻又快,骑起来轮子像飞,又因当时中国人民企盼和平,便将其命名为“飞鸽”牌。
当年,全部采用国产零部件的“飞鸽”牌自行车年产量7257辆。
2.上海炼油厂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上海作为华东工业中心,面临严重的石油产品短缺。1950年2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明确提出“三个月内建成上海炼油厂”的目标,并拨出15000石大米(约合1125吨)作为启动资金。
上海军管会石油管理总局牵头,从炼油厂选址到技术人员的调配,从图纸设计到组织施工,从设备组装到工艺调整,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解决技术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从玉门炼油厂调来以工程师王进喜、周德民等5名技术骨干,带领上海本地工人边学边干。
1950年,上海炼油厂常压蒸馏装置建成。这是新中国炼油工业从无到有的里程碑式工程。
3.试制40⻢⼒轮式拖拉机
1950 年 3 月,旅大劳动改造习艺机械工厂(今大连机床厂)在厂长裴济华的带领下,通过逆向工程拆解美军遗留汽车零部件,成功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40马力轮式拖拉机。
该机型采用改造后的威利斯吉普车发动机,适配柴油燃料,功率达40马力,耕地效率达3亩/小时。其齿轮加工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使用废旧炮弹壳改制成液压缸,大大增加了缸体强度。
大连机床厂试制的40马力轮式拖拉机,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点,也是新中国工业自力更生的象征。尽管存在技术和推广上的局限,但为后续农机工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4.药壶式掏槽钎⼦和往复式运输⻋提⾼采煤⽣产率
1950年1⽉19⽇,鹤岗煤矿技术员李庆萱,经过长期试验发明了药壶式掏槽钎⼦和往复式运输⻋,提⾼了采煤⽣产率。东北⼯业部及煤矿管理局特发奖⾦,通报表扬,并指令各矿局推⼴采⽤此项技术。
药壶式掏槽钎子在结构设计上,将传统钎子头改进为可伸缩式铆头形设计。钎子头由主杆、活动铜片和弹簧构成,打眼时铜片受岩石挤压向外扩张,形成底部直径达8-10厘米的药壶状空间(传统锥心炮仅为3-4厘米)。在爆破力学优化上,通过扩大炮眼底部容积,炸药装填量从传统的0.5-1千克/孔提升至2-3千克/孔,爆炸能量集中度提高3-4倍。这种设计利用岩石应力集中原理,使爆破后岩石破碎块度更均匀,减少二次破碎工作量。
往复式运输车采用双轨往复式结构,由电动机通过链条或钢丝绳驱动,实现360 度转向;车体搭载自动装卸装置可在轨道端点自动卸料;动力上初期配备3千瓦直流电机,后期升级为5.5千瓦交流电机,牵引力达20千牛,载重能力从1吨提升至3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单台设备日运输量达48 吨,相当于30名工人的工作量。
5.制造第⼀根国产热轧⽆缝铜管
上海解放后,无缝铜管进口断绝,在操作⼯⼈潘阿耀带领下,经过3个月连续20多次试验,1950年7月5日,上海慎昌五⾦制造⼚(现上海第⼀铜管⼚)采⽤热穿孔法⽣产制造出中国第一根国产热轧无缝铜管。
这是新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成就。它不仅解决了当时工业生产的燃眉之急,更通过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和产业链带动,为我国后续在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操作工人潘阿耀因主导此次技术突破被评为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6.试轧85磅重轨
1950年5月10日,重庆第⼆⼗九⼚工程师潘继庆、金石声、邹承祖等人依据英制资料,以6400匹马力蒸汽机为动力机,利用1938年从汉阳铁厂迁来的800毫米轧机,在加工修补的旧辊上,用自炼的小钢锭,试制轧出85磅每码重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功轧制出的第一根钢轨。
此外,二十九兵工厂还生产了成渝铁路全线505公里所需重轨,以及内昆铁路、天成铁路、兰新铁路等国内十几条铁路的建设;其产品支援了武汉长江大桥、重庆大礼堂、重庆发电厂等重大建设。
7.第一辆无轨电车试车成功
1950年,天津市为了推动工农业的复苏并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决定扩大电车公司的运营范围,并规划了一条从解放桥至新仓库的无轨电车路线。
1950年12月12日,经过技术人员的精心研制,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辆无轨电车试车成功。
参加研发的技术人员与首辆无轨电车合影
天津市电车公司在这一天隆重举行试车典礼,标志着中国无轨电车制造的崭新起点。
8.⾃制新中国首批国产电焊条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钢铁产量仅61万吨。电焊条作为关键耗材完全依赖进口。丰台洋灰筑件厂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泥制品企业,在扩建钢结构厂房时遭遇焊条短缺。
1950年1⽉31⽇,丰台洋灰(⽔泥)筑件⼚刘树明苦⼼研究成功⾃制电焊条。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粘合剂的改进、从配方优化到烘干工艺的调整、从质量检测到解决焊缝成型不良的问题等,刘树明都通过一次次实验得以解决。最后按⽯灰煤烟各五成的比例,并加添稀稠合度的⽔㬵(1千克⽔㬵可⽤制30千克电焊条)拌和后,涂在8号铁线上,结果试验成功。
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的燃眉之急,更成为新中国技术自主化的标志性事件。
9.江南⽔泥⼚烧出符合国家要求的水泥
1949年南京解放后,江南水泥厂总工程师兼厂长赵庆杰克服订购设备、缺资金、少劳力、原材料匮乏的困难,完成设备组装调试,江南水泥厂得以恢复建设。
1950年9月17日,一号窑建成投产。10月1日,在赵庆杰精心组织和亲自指挥下,一号窑终于烧出完全符合国家要求的水泥。
10.开辟首条国际航线
1950年7月1日,中苏民航公司开辟北京经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到苏联边境城市赤塔的第一条国际航线。这条航线是当时中苏之间重要的空中交通通道,对于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东北地区航空运输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首条航线由苏方执飞。以客机型(里- 2P)为主力机型,最大航程2650公里,巡航速度240公里/小时,可连续飞行12小时;可搭载14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货机型载重7.65吨;可运输轻型装备或20名伞兵。
尽管中苏民航公司仅存在了四年多,但其历史地位和贡献不可忽视,成为新中国航空史上的重要篇章。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