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58年

发布时间:2025-07-08 17:49 来源:中国职工技协

1.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通过验收

1958年3月17日晚7时,国营天津无线电厂(712厂)研发的国产电视机样机,“北京牌”820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成功接收北京电视试验台(央视前身)的试播信号,图像和声音质量与苏联电视机完全一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被称为“华夏第一屏”。


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首批节目(如《小猫钓鱼》《女声二重唱》)即通过该电视机播出。

图片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从1957年立项到1958年3月17日成功试播,耗时近一年。期间,8人核心技术团队在资料匮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通过逆向研究苏联“旗帜牌”电视机样机、散件和资料,完成了从设计到组装的全过程。


当时国内无法生产电视专用元器件,除显像管从苏联进口外,其余部件(如电子管、电阻、电容等)均由天津无线电厂自主研制生产。此外,还解决了关键部件偏转线圈、高频头与放大电路的制造以及系统集成与调试、工艺创新等问题。


1958年5月,天津无线电厂开始小规模生产“北京牌”电视机,首批仅十余台,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民用电视机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奠定了中国电视工业的基础。现存于天津通信广播公司陈列室的“北京牌”820 型电视机,被国家博物馆列为珍贵文物。


2.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

1958年8月1日,一台占地40平方米、由三个巨大机柜组成的庞然大物——103机在北京有线电厂(738厂)成功运行了第一条程序指令。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计算机。

图片

这台被命名为DJS-1型的103机,虽然每秒仅能运算30次,内存只有1KB,却凝聚着700多只电子管、4000个半导体锗二极管的智慧结晶。经改进配置磁芯存储器后,运算速度跃升至每秒1800次;北京有线电厂陆续量产36台,其中一台被用于核武器设计的复杂演算,另一台支援铁路调度系统,还有的走进复旦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实验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计算机人才。


3.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研制成功

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携手清华大学,共同研发并成功试制出中国首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得以填补,拉开了中国数控机床发展的崭新篇章。


该机床采用电子管控制系统,传动系统为简易步进电机伺服。技术虽显简陋,却标志着中国机械工业从手工操作迈向自动化加工的关键转折。这台机床的诞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为中国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


4.发明第一台点钞机

195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上海举办“全国银行第一次技术革新交流会”。沈阳分行员工郭殿户展出了中国第一台纸币点钞机。


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如办公桌,结构仿照印刷机,核心部件包括气泵、吸嘴、计算轴和电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气泵吸嘴从一叠钞票中吸附单张纸币,再送至计数轴进行机械计数。尽管设计理念先进,但因效率低下且未实现鉴伪功能,会后未再公开展示。


郭殿户的发明迅速激发了全国银行系统的技术革新热潮。北京、上海、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银行员工自发成立技术革新小组,投入点钞机研发。其中,1958年齐齐哈尔分行革新小组(成员包括曾永胜、裴玉山等)突破性研制出木制点钞机:机身由木板拼接,木质捻钞轴外粘乒乓球拍胶粒以增大摩擦力,传动系统采用6200轴承支撑。其计数技术利用银焊片制成电极——无钞通过时电极导通,计数器不动作;有钞通过时电极断开,触发电磁计数器计一张。这一设计以极低成本验证了机电化点钞的可行性。


5.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

1958年6月26日,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苏鸿熙教授为患者成功实施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这是中国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手术中,人工心肺机完美替代患儿心脏和肺脏功能,确保医生能清晰操作并维持全身器官供血供氧。


1957年春,苏鸿熙教授在用全部积蓄购置人工心肺机后,从美国毅然回到中国。他调配技术骨干,组建心脏外科,并成立体外循环研究组。他们修建动物实验室,深入开展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生化改变及心肌保护等多方面研究。短短半年时间,团队便将实验动物的长期存活率提升至76%,为后续临床应用筑牢了坚实基础。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这类手术的国家之一,彼时距美国开展同类手术仅过去5年。此后至1966年6月,苏鸿熙教授团队持续钻研创新,将手术成功率从初期的76%稳步提升至接近100%。


科技贴士:苏鸿熙

图片

苏鸿熙,我国心血管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苏鸿熙利用在美购置并带回的人工心肺机,在国内首次应用其进行体外循环动物实验,积累了宝贵经验;6月,他成功为一名心脏室间隔缺损的6岁儿童进行中国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一创举,使我国体外循环技术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仅与美国相差5年,超过苏联、日本等国,为无数先心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1963年,他又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再次震动中国医学界。


6.第一辆国产轿车研制成功

1958年5月12日,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牌CA71型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诞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面对“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无设备”的困境,一汽设计团队以外国车作为车身底盘和发动机参考,但变速箱和车身设计完全自主创新。为彰显民族特色,设计师将传统元素融入整车:绛紫色车身配银灰色车顶,车头镶嵌象征中国的金龙徽标,尾灯采用中式宫灯造型,内饰选用真丝云锦、景泰蓝、象牙雕刻等工艺。动力系统搭载1.9升直列四缸发动机,匹配自主研发的三档变速箱,最高时速达128公里。


然而,东风轿车因尺寸较小、故障率较高,仅生产30辆便停产。东风CA71虽昙花一现,却以自主创新精神奠定中国轿车工业基石,推动国产汽车从“仿制”迈向“自主设计”,更成为民族工业自力更生的精神象征。


7.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诞生

1958年3月11日,在工程师张元震的带领下,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新中国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试制成功。它采用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设计,有着木质外壳与提手,内部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但受限于当时国内工业水平,其中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采用的是国外产品。


此后,相关研发工作持续推进。1958年7月,试制小组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并顺利安装在上海第一辆国产轿车凤凰牌轿车内。


到1962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与上海元件五厂等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并于同年10月投入生产,建立起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开启了中国晶体管收音机规模化生产的新纪元。


8.中国第一台内燃电动机车试制成功

1958年9月9日,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即北京二七机车工厂)仿匈牙利ND1型机车,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建设”号,并在线路上作了试运行。


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的技术人员参照一台匈牙利进口的ND1型内燃机车作样机,集合了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和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们参与解体、测绘。终于于1958年8月31日,组装成功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内燃机车组,9月9日正式下线,机车的3万多配件全部是中国制造。该机车采用的柴油机装车功率441kw,自重60吨,最高时速是85公里。


9.“移山80”重型推土机研制成功

1958年9月24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重型履带式推土机“移山80”在天津建筑机械厂(现天津移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研制。这一创举,彻底改写了中国无法自主生产重型推土机的历史,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移山80”推土机采用履带式设计,工作能力强大,每小时能推土八十立方米,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施工效率,其功效相当于三四百个人工劳作。它还具备出色的多功能性,不仅可以拖带铲运机进行铲土运土作业,还能牵引拖式起重机,发挥出类似二十吨大型吊车的作用。


1958年10月1日,这台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移山80” 推土机,披红挂彩,隆隆开进长安街,光荣地加入国庆大游行队伍。


10.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研制成功

1958年,沈阳重型机器厂承担自主研制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任务。


1958年8月13日,新中国第一台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试制成功。该水压机由主机、操纵系统、水泵站组成,可锻造数十吨大型锻件,填补国内空白。其成功研制为我国大型锻压设备研发积累经验,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大型自由锻造水压机的历史。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wangyuyu@chinaso.com

联系电话 : 1860130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