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56年

发布时间:2025-07-08 17:36 来源:中国职工技协

1.雪花牌冰箱成功研制

1956年,北京雪花冰箱厂(前身为北京医疗器械厂)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电冰箱——“雪花”牌冰箱,开创了中国家用电器制造业的新纪元。该冰箱采用荷兰飞利浦压缩制冷技术,以医疗制冷设备制造经验为基础转型民用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图片

其外观为绿色长方体设计,采用机械温控和直冷技术,初期主要供应医疗科研单位,后逐步进入民用市场。 


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制冷工业的起步,更为后续万宝、海尔等品牌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目前,早期雪花冰箱实物被中国家用电器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成为见证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文物。


2.解放牌CA10卡车正式下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汽车制造领域近乎空白,马路上皆是“万国牌”汽车。1949年毛泽东主席访苏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厂。随后,中苏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汽车厂。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市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的基石被安置在场地中心。


1956年7月,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CA10卡车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开始自主生产汽车。解放CA10型载货车以苏联吉斯150型载货车为蓝本,采用后桥驱动,搭载直列水冷六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载重4吨。


解放牌汽车的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新篇章,对国家工业建设意义重大。


3. 歼-5喷气式歼击机试飞成功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战机研制道路。


1951年6月,新中国建设了自己的飞机制造厂——国营112厂。依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工厂采用“四阶段平行交叉作业”的快速试制方法。歼-5研制从1954年开始,1955年4月8日投入装配试制;1956年2月整个飞机的14719种253550个零件全部制造完毕;1956年7月13日完成第一架全部采用自制零件的飞机总装。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由吴克明驾驶首次试飞成功。

图片

歼-5战斗机,是中国制造并装备空军的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共生产767架。该机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全金属结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等特点。


4.“华东号”水稻插秧机问世

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1956年4月,世界上第一台成型水稻插秧机“华东号”诞生。

图片

该机型采用畜力驱动,为4行梳齿分秧滚动式结构,开创了横向往复式移送秧技术和梳齿式纵拉分秧、滚动插秧的分插原理。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这种横向往复式移送秧技术原理及梳齿式纵拉分秧、滚动插秧的分插原理,具有开创性,一直沿用并发展至今。


“华东号”首次实现了机械化分秧与插秧的协同作业,这一设计为现代纵向切块取秧、回转式插秧技术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后续东风-2S等机动插秧机的研发。


“华东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研制出成型插秧机的国家,为水稻种植从人工劳作向机械化转型树立了里程碑。


5.2400马力高压氮气压缩机建成

建国初期,化肥工业急需高压设备,但国外技术封锁使进口受阻。技术人员于1955年开始试制国产大型压缩机,面对无大型熔炉、起重设备的困境,创造性地采用分段铸造焊接工艺,将小型铸件组合成175吨机体;创新设计多级压缩系统,通过精密加工的六段气缸实现200kg/cm²高压;运用独创的迷宫式密封技术解决高压气体泄漏难题。

图片

1956年3月,大连化工厂成功建成新中国首台2400马力高压氮气压缩机,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


这台压缩机投产后不仅使合成氨产量翻倍,更培养出首批压缩机专业人才,为后续沈阳“红旗牌”等国产机型奠定基础,结束了我国不能制作大型高压设备的历史。


6.自动卷纬机下线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纺织工业面临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响应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工业”的号召,‌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承担了自动卷纬机的研制任务。


1956年国庆节前夕,经纬纺织机械厂制造出来六台自动卷纬机,并第一次援外出口到缅甸。


当时,经纬纺织机械厂参考苏联1950型卷纬机设计,并进行本土化改进。生产出来的机器自动化水平较高,具有断头自停、满管自停、自动剪断、自动换管等功能,生产效率比一般卷纬机要高2-3倍。


7.锗合金结晶体三极管诞生

在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提出的四项“紧急措施”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组成晶体管小组,承担攻克研制晶体管的任务。

图片

在实验过程中,自行研制烧结炉、研制出符合试验条件的“土特产”铟球等。1956年11月,中国首支锗合金结型晶体管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验室诞生。研制出的锗合金结晶体三极管,具有完整的PN结特性以及PNP结型晶体三极管的标准放大特性。


中国首支锗合金结型晶体管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晶体管的历史,开启了中国半导体工业的新纪元,该成果直接推动了中国首个半导体研究室和半导体研究所的建立。为1965年研制的首块集成电路奠定了基础。


8.锰钼钢研制成功

五十年代,中国因缺乏铬矿资源,无法自主生产含铬的苏联40X钢,严重制约汽车制造等工业发展。


1956年,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吴自良团队成功研制出苏联低合金钢40X的代用品——锰钼钢。锰钼钢是以国内富产的锰、钼替代稀缺铬元素,通过优化合金配比和热处理工艺,使锰钼钢在低温冲击韧性、回火脆化敏感性等关键性能上超越原40X钢,且成本更低。


该技术不仅解决了“156项工程”中的材料卡脖子问题,更为中国建立自主低合金钢体系奠定基础,后续被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大项目应用。这一突破性成果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9. T68型卧式镗床成功研制

50年代我国机床生产水平较低。从1954年开始,沈阳中捷友谊厂技术科的几名工人,依靠从苏联获得的一些技术图纸开始了新机床的研制,在摸索和实践中,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卧式镗床的雏形产品——262型镗床,并于1955年小批量生产8台。


经过对262型镗床的技术调整,在机械结构上以高精度轴承支撑主轴并设计润滑冷却系统,进给系统采用齿轮齿条与丝杠螺母传动结合;电气控制运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实现变速与安全保护;制造中对床身等关键件用精密加工与装配工艺,终于在1956年研制出T68型卧式镗床,这是新中国第一台完全符合精度标准的卧式镗床。

图片

T68型卧式镗床是生产大中型零配件的机床。鞍钢用来生产无缝钢管的轧滚镗床、轧滚磨床,一汽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专用组合镗床,都是用T68型卧式镗床制造的。T68型卧式镗床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机床的技术封锁,使新中国农用机械、汽车、铁路、矿山等大型工业的生产速度得到提高,节省了大量生产时间和原材料。


10.高温合金锻造开坯

五十年代,新中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急需国产的高温合金替代进口材料用于制造歼-5飞机的发动机。1956年3月26日,在抚顺特钢一炼车间,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试炼正式开始,第一批共冶炼两炉。4月18日,锻钢车间迎来第一炉高温合金的锻造开坯。

图片

合金成分设计上,以镍为基体,加入铬形成固溶强化体系,辅以钛、铝等微量元素,精确控制杂质含量,优化合金性能。冶炼采用3吨碱性电弧炉,通过控制电弧加热温度与还原性气氛,减少合金元素氧化烧损,并利用光谱分析实时监测成分。浇铸环节,专用钢锭模与低速浇铸工艺的应用,避免了缩孔、夹渣等缺陷。锻造开坯时,5吨蒸汽锤在高温下将铸态组织打碎,形成均匀流线;后续固溶热处理进一步优化组织性能。此外,通过拉伸、冲击、高温氧化等试验,全方位检测合金的力学性能与抗氧化性。


高温合金的冶炼推动了冶金、机械、航空等多个领域发展,为后续“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的材料需求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储备。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wangyuyu@chinaso.com

联系电话 : 1860130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