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48年

发布时间:2025-06-13 16:50 来源:中国职工技协

1.钱塘江大桥全面修复并正式通车

钱塘江大桥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首座双层式公铁两用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意义非凡。1948年5月,钱塘江大桥在茅以升主持下成功修复并恢复通车,这是该桥在抗战期间被炸毁后的首次全面修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技术意义。


1937年12月23日,为阻日军南侵,茅以升亲自炸毁刚通车89天的大桥,仅余残存桥墩。1947年3月,国民政府交通部门完成铁路桥的应急修复,实现临时通车。此阶段主要修复被炸毁的钢梁和桥墩基础,恢复基本通行能力,但未完全解决结构性隐患。


1948年5月,由茅以升主持的大桥系统性修复工程竣工,铁路、公路桥正式恢复双向通行。修复过程中,对断裂的钢桁梁采用“分段拼接”技术,将新制钢梁与原桥剩余结构通过铆钉连接。大桥所有桥孔等跨设计,以便于统一制造和安装的特点也得以充分考量。此次修复更换了受损严重的钢桁梁,加固了桥墩,并统一了桥梁荷载标准,使大桥达到战前设计承载能力。


大桥的全面修复与通车,不仅恢复了南北交通枢纽功能,更标志着中国工程界自主能力的重建。


科技人物:茅以升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作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他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在桥梁建设领域,1933年-1937年,他主持修建中国首座现代化公铁两用的钱塘江大桥。面对复杂水文地质,他创新运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攻克80余项技术难题,打破西方断言,极大增强国人建桥自信。新中国成立后,1955-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助力建成我国首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使其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晚年,他还指导建造汉江斜腿钢构桥等。


学术研究上,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提出“茅氏定律”。他主持修撰《中国古桥技术史》,系统总结古桥建造技艺;发起创办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开创中国土力学研究新领域;率先将计算机应用于铁路领域,推动铁道科研发展。


在教育领域,他提出启发式教育法,开创工程教育先河。建钱塘江大桥时,培养出众多桥梁专家。他重视科普,撰写大量科普文章,部分入选中学教材,论著还被译为多国文字发行,还倡导开办函授大学,为国家培育大量人才。


2. 第一支国产圆珠笔试制成功

1948年,上海丰华精品制造厂(丰华圆珠笔厂前身)试制出了国内第一支圆珠笔——式派雷斯。


该笔除钢珠为进口外,其他零件与油墨均为国产。这是我国在圆珠笔生产领域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为后续国内圆珠笔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国内并无资料可供参考。丰华厂以派克圆珠笔为原型进行仿制,最后取得成功。该笔造型独特,其式样为袖珍无夹插套式,两头圆形对称,中间有镀金拉直丝铜套,中间有商标,无笔夹,塑料笔杆有黑色、紫红、彩绿三种。因是国内第一支圆珠笔,造型又较好,所以销售情况良好,每天的销售量在一、二百支左右。年产量达5万支。


3.弹性针布的国产化

梳棉机是棉纺核心设备,针布是梳棉机的重要器材,直接影响梳棉机的分梳、除杂效果和生产效率。


早期梳棉机的分梳元件是弹性针布,但产量较小,满足不了全国纺织厂的需要,多数依赖进口。在顾鼎祥的主持下,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开始筹备制造弹性针布,1948年10月,针布工场全部建成,采用自主研发的轧制工艺,月产弹性针布10吨,基本满足了国内需要。


该针布采用优质弹簧钢丝,通过精密轧制形成锯齿状结构,齿距精度达±0.02毫米,耐磨性能较进口产品提升30%。其投产使国内纺织厂梳棉效率提高25%,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为后续金属针布研发奠定基础。


顾鼎祥团队还制定了中国首个弹性针布行业标准,推动了纺织机械国产化进程。


4.首次研制成功醇酸树脂漆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调甫在天津永明漆厂着手研制合成树脂涂料。他带领6人技术团队,针对进口脂肪酸成本高、供应断档的困境,创新性地采用国产桐油为主要原料,通过上百次试验,发现添加松香可激活桐油分子活性,解决了多元醇缩聚反应的技术瓶颈。


1947年,团队成功合成醇酸树脂中间体,1948年7月,首批“三宝漆”在永明漆厂下线。该产品兼具喷涂、刷涂、烘烤三种施工性能,耐候性较传统油漆提升3倍以上。后将其品牌定为“灯塔牌”。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合成树脂涂料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涂料工业从天然树脂时代跨入合成树脂时代。


5.国产麻醉机的诞生

1948年,上海医疗器械厂(现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中国首台循环紧闭式麻醉机,终结了中国麻醉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1947年,上海医疗器械厂组成专家团队,参照国外麻醉机图纸,针对国内工业条件展开攻关。他们采用黄铜材质和玻璃气路管,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循环紧闭式麻醉机。


1948年10月,首台样机研制完成,该机配备乙醚蒸发器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可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在上海仁济医院临床试验中,完成50例腹部手术麻醉,成功率达98%,性能与英国Boyle麻醉机相当,成本降低40%。该机型成为解放军野战医院标配。其技术参数被纳入《华东解放区医疗器械标准》。



6.芦苇浆替代木浆用于造纸

1948年,江南造纸厂(前身为1921年创立的龙章造纸厂)决定利用江南水乡丰富的芦苇资源(单季产量超20万吨),替代稀缺木浆。


他们借鉴欧美草浆造纸经验,将芦苇去杂切段,浸泡24 小时去除硅质层;在150℃蒸球中加入8% 烧碱、3%石灰(占芦苇重量比),延长蒸煮时间至12 小时,使芦苇纤维脱木素率从60%提升至85%,纤维平均长度增至1.5mm。首批样品白度63度、裂断长3000米(进口书写纸约3500米),但纸面存在细小硅点。改良筛浆工序,增加高频振动筛(自制仿德国设备),硅点杂质减少70%;调整施胶工艺,添加5% 松香胶,纸张平滑度提升40%。


通过上海市工业试验所检测,48年9月正式量产,月产能50吨,占全厂纸产量的30%,优先供应上海300余所中小学(月供课本用纸20吨)及市政府公文印刷(月供15吨),售价较进口纸低25%,成为战时文教用纸的 "生命线"。


7.马恒昌和工友们修复高射炮

1948年11月,沈阳第五机器厂(后北迁至齐齐哈尔)马恒昌和工友们在缺乏图纸和精密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手工测绘与反复试验,成功修复17门日式高射炮的闭锁机。他们首创的“千分尺绘图法”和“手工搓球工艺”,解决了钢球精度不足的难题,使修复后的火炮性能达到原装水平。


1949年春季,马恒昌带领班组向全厂发出“开展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全厂50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竞赛中,马恒昌小组带头开展技术革新,大大提高工效,被厂里评为“生产竞赛模范班组”。

图片

马恒昌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8.“孟泰仓库”推动鞍钢重生

1948年2月,鞍山解放时,鞍钢面临无设备、无材料、无技术资料的困境。钢铁产量是支撑工业和国防的关键,恢复鞍钢生产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老工人孟泰提出从废墟中搜集废旧材料和零备件。短短几个月内,他和工友们就搜集了千种材料,上万种零备件,堆满了整整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后来被誉为“孟泰仓库”。


1949年6月27日,鞍钢2号高炉成功出铁,这是新中国第一炉工业铁水,其修复过程中70%的零件来自“孟泰仓库”。此后,仓库持续为修复3号、4号高炉提供物资,使鞍钢生铁产量从1949年的2.6 万吨提升至1950年的16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40% 以上。


孟泰通过发动工人参与物资收集,开创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生产组织模式,这一经验在1951年被总结为“鞍钢宪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原“孟泰仓库”旧址现被改建为“孟泰纪念馆”,成为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神的象征。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的老英雄。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9.首篇六六六粉剂治蝗技术报告发表

黄泛区老百姓通常采用人工扑打蝗虫,这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来说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1947年,英国卜内门公司治蝗新药——六六六问世, 著名昆虫学家邱式邦立即将其引入中国, 开展田间研究实验。新农药六六六是浓缩剂型, 邱式邦因地制宜, 拌上填充物改进成便于施用的粉剂, 在蝗区开展研究试验, 蝗虫死亡率达到90%以上。


1948年, 他将最新的研究结果撰写成国内第一篇使用六六六粉剂治蝗的技术报告, 发表在《中华农学报》。


科技人物:邱式邦

图片

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首创应用六六六粉剂治蝗、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等;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思想;创办《中国生物防治》学术期刊,出版《飞蝗及其预测预报》《邱式邦文选》等著作。


先后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及劳动光荣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等荣誉。


10.成功试制75毫米山炮弹

1947年7月1日,建新公司在大连成立。这是当时解放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兵工联合企业,下辖炮弹厂、引信厂、钢铁厂等6个分厂。


公司创建之初,面临着制造大口径后膛炮弹的紧急关键任务。经历多次试验,1947年10月先后试制出合格的弹体、底火、雷管、引信等。1948年1月24日,75毫米山炮弹试制成功。为纪念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建新公司将这种自主生产的全装炮弹命名为“一二四”式炮弹,俗称“大炮弹”。这种“一二四”式全装钢质后膛炮弹,比前膛炮弹在技术、工艺上更科学,杀伤威力也更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国搜推广

联系邮箱 : wangyuyu@chinaso.com

联系电话 : 1860130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