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首创马蹄牌闹钟
1947年由上海时民钟厂首创。早期马蹄牌闹钟采用全机械结构,以手工组装为主,机芯由全铜材质打造,齿轮精度通过反复调试实现,走时误差控制在每日±1分钟以内。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生产工艺逐步标准化,部分型号引入长三针统一机芯技术,融合手表制造的钢榫头和玻璃钻轴承设计,提升了耐磨性和使用寿命。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电子技术发展,马蹄牌推出晶体管日历闹钟,采用电子计时电路与机械游丝结合的过渡方案,成为国产钟表从机械向石英转型的缩影。
2.成功研制中国首台低压电器产品DW0空气断路器
上海人民电器厂(现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1947年成功研制DW0空气断路器,这是中国首台自主设计的低压电器产品。该产品采用电磁脱扣技术,性能接近国际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诞生标志着中国低压电器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为后续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设备,至今仍是配电领域的基础元件。
DWO 空气断路器是一种用于中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设备,属于万能式断路器(ACB)的一种。其工作原理基于空气灭弧技术,通过电磁脱扣器和双金属片实现短路、过载及欠压保护。
DWO 系列通常具备三段式保护功能:长延时保护(Ir)针对过载,短延时保护(Isd)用于短路,瞬时保护(Ii)应对严重故障,分断能力可达50kA以上。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插入式或抽出式安装,适用于400V/690V电压等级,额定电流范围覆盖100A至4000A,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及住宅配电系统,尤其适合电动机控制和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保护。作为国产经典型号,DWO系列以高可靠性和智能化升级(如支持通讯功能),成为电力系统中关键的保护元件。
3.设计制造纺建式大牵伸细纱机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在1947年设计制造了纺建式大牵伸细纱机。该设备通过改进皮圈架结构,将牵伸倍数提升至30倍,显著提高了纺纱效率。这一技术突破使中国纺纱支数从14英支提升至20英支,推动了棉纺工业的升级,为战后纺织业复苏提供了技术支撑。
纺建式大牵伸细纱机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自主创新的标志性设备,由中纺公司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于1947年设计制造,其技术基础源于雷炳林1936年发明的“雷氏大牵伸机构”。该设备采用三罗拉双牵伸区结构,核心改进包括上下分开的皮圈架、弹性销活络钳口和杠杆重锤加压系统,可实现最大30倍的牵伸倍数,适纺棉线密度25-80tex,显著减少对粗纱工序的依赖,优化纺纱流程。
20世纪4、50年代,纺建式大牵伸细纱机在上海、青岛等地广泛应用,为战后纺织工业重建提供了关键支持。其弹性销活络钳口技术被后续 “综合式大牵伸装置” 继承,推动了国内纺纱工艺革新。
4.电测站首次应用于石油勘探
地球物理学家刘永年在1947年主持建成老君庙电测站,首次将电测井技术应用于石油勘探。该站通过测量地层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成功识别出玉门油矿的高产气层,使原油产量提升30%。这一技术突破改变了依赖地质露头找油的传统模式,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科学勘探奠定了基础。
5.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新工艺修复钱塘江大桥
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47年主持修复钱塘江大桥。该桥在1937年为阻敌而炸毁,修复工程中采用“射水法”“沉箱法”等创新工艺,仅用8个月便恢复通车。修复后的大桥不仅承担了战后物资运输任务,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其技术经验为后续武汉长江大桥等工程提供了借鉴。
6.大连炼钢工厂首次成功冶炼镍铜合金
大连炼钢工厂在1947年成功冶炼镍铜合金,用于炮弹引信支耳的加工。这是中国首次生产此类高性能合金,解决了军工生产的关键材料问题。该技术突破使东北解放区的炮弹产能提升40%,直接支援了辽沈战役等前线作战,同时为新中国特殊钢冶炼技术积累了经验。
7.创办汽车行动邮局
1947年,江苏邮政管理局在南京创办汽车行动邮局。该邮局配备移动收发设备,深入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同时北平邮政管理局推出火车行动邮局。这些创新举措在战争环境下维持了邮政网络的运转,日均处理邮件量提升25%,并为战后邮政现代化积累了经验。
8.成功试制国内首台25马力重型柴油引擎
锡柴(现一汽解放锡柴)成功试制国内首台25马力重型柴油引擎。突破了柴油机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该引擎采用自主设计的燃油喷射系统,功率达到国际同期水平。为农业机械、船舶动力提供了国产化解决方案,奠定中国柴油机工业基础。
9.国内首款纸袋牙粉
上海“月里嫦娥”品牌推出国内纸袋牙粉,采用植物胶替代化学黏合剂。配方革新减少对进口原料依赖,成本降低50%,产品畅销东南亚。打破外资品牌垄断,成为民族轻工业崛起的标志性产品。
该品牌创立于1918年,由江阴实业家叶钟廷、叶翔廷兄弟在上海创办。初期推出的纸袋牙粉采用植物胶替代化学黏合剂,打破日本“金刚”牌牙粉的垄断。1930 年代,品牌产品线扩展至牙膏、扑粉、润发香油等,其中嫦娥牙膏和扑粉成为明星产品,月里嫦娥洗脸粉更被视为现代洗面奶的雏形。解放后,该品牌并入上海橡胶制品三厂,部分产品线延续至现代。
10.批量生产C616 车床
1947年,C616车床在上海机床厂实现小批量生产,年产量约50台,主要供应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轻工业企业(如纺织机械、五金制造)。
该车床以国产铸铁替代进口,床身、主轴箱等关键部件采用汉阳铁厂生产的灰铸铁 HT200,替代进口英国铸铁,成本降低40%,且耐磨性通过工艺优化达到同等水平;首次采用上海中华轴承厂试制的 204 型深沟球轴承,替代日本NSK轴承,虽初期寿命较短,但为后续轴承工业积累了经验;在制造工艺上,采用导轨淬火技术和齿轮精密加工;此外,还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操作人性化改进。
C616 车床是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制造的批量生产型车床。1947年上海机床厂提交的《C616 车床试制报告》指出,该机床国产化率达75%,关键部件自制能力显著提升。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