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首次发现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惊国际学术界,被评价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
裴文中抱着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拍摄者因太专注于头盖骨化石,以至裴文中的头只拍了一半。
北京猿人(即“北京人”)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进化史提供了关键证据,确认了直立人的存在,并揭示了早期人类使用工具和火的痕迹。后续的发掘中,贾兰坡等人于1936年又发现了更多头盖骨化石,进一步巩固了周口店作为古人类研究圣地的地位。
2.开通沪蓉第一条民航航线
1929年4月17日,中国与美国航空发展公司签订合同,合资成立中国航空公司,美方持股45%,中方持股55%。这是中国首个以现代企业模式运营的民航公司,标志着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开端。
1929年10月21日,沪蓉线开通(上海—南京—汉口—宜昌—重庆—成都),主要运输邮件和少量乘客,标志着中国第一条定期民航航线的诞生。中国航空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加强了东部沿海与内陆的联系,邮件和物资运输效率提升,也为后来的军事航空积累了经验。这是中国自主经营民航运输的尝试,是中国近代交通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育种小麦品种“金大2905”
中国近代著名农学家沈宗瀚(1895-1980),专注于小麦抗病育种工作。当时中国小麦普遍受锈病(黑锈病、条锈病)威胁,导致严重减产。
1929年沈宗瀚通过系统选育和杂交实验,筛选出抗锈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特别是“金大2905”(金陵大学农学院编号)为代表的品种。这些品种在长江流域推广后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为抗战前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方法注重田间试验与遗传理论结合,推动了中国作物育种科学化进程。其成就多见于1930年代文献。
4.铁路采用桥梁与隧道新技术
1929年陇海铁路灵宝至潼关段开工,采用当时较新的桥梁与隧道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克服地质难题,体现工程实践中的适应性创新,这为今后修筑铁路提供了技术支撑。当时中国仍处于工业薄弱期,铁路技术主要依赖欧美进口,自主创新多集中于工程改良与仿制。此时期铁路发展的核心是恢复战乱损毁线路、统一管理权,技术创新更多体现在组织整合与工程实践中。
5.开始采用技术先进的环锭纺纱机
1929年,荣氏家族旗下的申新纺织系统在上海筹建申新五厂,作为其扩大生产的重要一环,该厂从英国和日本引进当时先进的环锭纺纱机,标志着民族纺织业技术升级的关键举措。
当时面对日本在华纱厂的技术优势(如细纱机高效生产),申新需提升设备和技术水平以争夺市场份额。环锭纺纱机较传统设备纺纱更均匀,可生产高支纱(如40支以上),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打破外资对高质棉纱的垄断。新设备使申新五厂纺纱效率提高约30%,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了竞争力。申新五厂的技术引进是近代民族工业“以技术换市场”的缩影,短期内提升了行业地位,反映了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对外依赖与自强探索的双重性。
6.电台开播科普知识
1929年12月,由上海亚美无线电公司(1928年成立)创办的亚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成为上海最早的私营广播电台之一。电台以科普无线电知识、推广技术应用为核心,同时兼具文化传播功能。
亚美公司早期专注于无线电零件生产,其制造的真空管、电容器等设备以质量可靠著称,不仅供应民用市场,还曾为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提供关键零件,间接支持了革命通讯网络的建设。
在技术领域,亚美公司打破了外国垄断,其自主生产的“亚美旁特”电子管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抵制日货运动中的重要技术支撑。抗战期间,亚美广播电台积极宣传抗日,传递前线战况,直至1937年上海沦陷后被迫停播。公司还通过技术合作培养人才,为中共早期无线电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中国无线电工业的开拓者,亚美公司兼具科技启蒙与爱国救亡的双重使命,其广播实践、技术突破与红色纽带作用,在中国近代科技史和抗战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
7.华明电池斩获“特等金奖”
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上海华明电池厂生产的白象电池斩获“特等金奖”。该厂独创的“碳锌叠层技术”突破了工艺瓶颈,所产电池续航力较洋货大幅提升,而且价格低廉,迅速赢得“国货精品”美誉。表明中国在电池生产工艺上取得显著进步,得到了市场和行业的认可。
上海华明电池厂1921年在虹口区创立。当时中国电池市场被洋货垄断,华明厂通过改进电池内部结构和材料配方,使电池的放电时间延长。在保证电池性能的前提下,优化生产工艺和材料选择,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品在价格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申报》当时以“电池之王,华商之光”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使白象电池声名远扬。
8.机械制冷技术开始应用于食品储存
青岛茂昌分公司作为上海茂昌的子公司,1929年采用机械制冷技术建成冷藏库,储存鸡蛋和肉类,使产品出口保质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这一技术打破了传统食品储存的地域限制,推动了食品加工业的国际化。茂昌的冷藏技术使其鸡蛋出口量占全国的60%,并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9.研发出国产造纸机
1929年,上海宝山造纸厂采用工程师张仁寿设计研发的国产造纸机,这是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造纸机,标志着民族造纸业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造纸机的使用,实现了从手工抄纸到机械化生产的跨越。该机器以稻草为原料,日产纸张5吨,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40%。
10.采用乳化技术生产化妆品
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在1929年推出“三星”牌雪花膏,采用乳化技术将油脂与水混合,解决了传统护肤品油腻不易吸收的问题。该厂还研发出“白玉霜”,添加珍珠粉和甘油,成为当时女性的护肤首选。192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2000万元,其中本土品牌占比40%,较十年前增长20%。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