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型”鱼雷轰炸机问世
1928年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出中国最早的改进式“丁型”鱼雷轰炸机。最大时速18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3800米。装有机枪、火炮各一门,能携带8颗炸弹,还能悬挂鱼雷,具备较强战斗性能,是中国航空史上重要突破。
当时资金匮乏,巴玉藻等人反复试验,选用福建的杉木、樟木、梨木和白麻栗木四种木材做替代材料,当年也只造出了两架,但为中国鱼雷轰炸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1930年制造出“戊型”飞机“江鸿号”,1931年制造出“江鹇号”“宁海号”“江鹦”号等多架飞机。
2.中国第一台工业用缝纫机诞生
1928年,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生产出第一台44-13型工业用缝纫机,结束了中国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开启了中国工业缝纫机生产的新纪元。“蝴蝶牌”缝纫机是中国缝纫机行业中第一个在国际注册的品牌,也是国产缝纫机的代表品牌。
1956年至1989年,出口657万架,占国内行业出口总量的 60%左右。1982年至1995年,产量多次突破百万台,创造过年产140万台的纪录。其后,产品种类不断出新,涵盖了17大系列、58个种类。2024年,全国生产的工业缝纫机已达1400.8万台,占世界的90%以上,国际贸易量占世界的60%。
3.通州发电厂正式发电
1921年6月30日,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会,并决定兴建有轨电车,首先要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发电设备器材均需进口,发电机来自瑞士,锅炉来自英国,电器设备来自德国。由于战乱器材设备迟迟不能到货,使工程进展缓慢。
1928年拍摄的通州发电厂外景,此时重修了蓄水池并且加固北运河大堤。
1928年通州发电厂的发电机组
1928年3月27日,通州发电厂正式发电。每月向北京有轨电车、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自来水公司孙河抽水场及双桥地区等供电55000度。通州城内利用通州发电厂供电之便,发展了自动电话、自来水以及加工业等。1953年发电供电系统与北京电力网连接合并。
4.张钰哲发现“中华星”
1928 年,旅居美国的青年天文学者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连续观测5个多小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直径约26公里,距离地球约6亿公里。后被国际行星中心承认,是人类发现的第1125颗小行星。按惯例张钰哲拥有命名权,他把这颗行星命名为“CHINA”,即“中华”星。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
5.河南安阳殷墟第一次发掘
1928年10月13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河南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在傅斯年主持下,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和试掘,拉开了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发掘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等珍贵文物,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从传统的金石学向现代考古学的转变。
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是殷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成就,迄今已出土刻辞甲骨近15万片,单字超4500个,其中约1300字被释读,系统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将中国信史提前至3300年前。
6.红军第一个造币厂
1928 年 4 月下旬,朱毛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5月,红四军第 32 团副团长王佐建议并负责,在井冈山上井村创办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
造币工具只有火炉、风箱、大小铁钳、大小铁锤、银元压模等,材料主要是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首饰和银器具,经回炉熔化制成粗坯后再冲压,银元重七钱二分,并凿上了“工”字印记,被称为“工”字银元,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在根据地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
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分五路第三次“围剿”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被破坏。但造币厂积累的经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抚顺生产出人造石油
1928年,抚顺炭矿制油工场成立(抚顺石油一厂),采用干馏与气化燃烧技术生产人造石油,开启了中国生产人造石油的先河。
最初设计年产轻质油2万吨。解放后,中国的人造石油产业获得新生。1949年80台干馏炉陆续恢复生产,年产接近 5万吨;1950年达到10.16万吨;1952年生产出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石蜡、石油焦、润滑油等产品,为国家急需特别是国防急需发挥重要作用;1959年达到72.18万吨,占全国人造石油产量的 80%;1963年,中国炼油能力首次突破600万吨,初步实现自给自足,其中抚顺加工246万吨,占全国的41%。1971年10月,横跨东北三省的中国第一条大口径地下原油管道通油,大庆原油直达抚顺,抚顺以年加工870万吨的能力,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目前,石油一厂仍是世界最大的石蜡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占全球七分之一,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8.第一艘浅水炮舰“咸宁号”下水
1928年2月21日,由著名船舶设计大师叶在馥带领团队设计的海军第一艘长江浅水炮舰,在江南造船所开工建造。造价为国币80万元,因湖北出资协助建造,便以湖北地名“咸宁”命名。1928年8月16日举行下水仪式。
该舰双桅杆、双烟囱,排水量 418 吨,舰长54.86米,2座立式蒸汽机功率为2000马力,常行航速12节,快行速航16节。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近代海军舰艇建造取得了进步,增强了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并为后续舰艇设计和建造提供了经验参考。
9.中国成立第一个现代科学研究机构
1928年6月9日,在上海东亚酒楼,“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蔡元培任院长。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化的开端。中研院的地质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天文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率先成立,随后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等也相继设立。1948年3月,第二届评议会第五届年会上,选出院士81人。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研院部分院所人员、图书、文物、仪器、设备被撤往台湾,但大多数院士选择留在了大陆,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力量。
10.胶鞋生产打破洋货垄断
1928年10月30日,由旅日侨商余芝卿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等,盘进沪江机器厂设备,成立了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并正式投产,这是中国早期最大的橡胶工业企业,主要生产胶鞋、热水袋、雨衣布、球胆、手套、皮鞋底等产品。当时,日产套鞋近1000双,打破了外国胶鞋在中国市场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
胶鞋采用“双钱”商标,还进行了注册。后来,又兴建了硫化油膏厂,生产碳酸钙的原料一厂,生产氧化锌、立德粉的原料二厂,生产鞋面布的原料三厂,以及四厂、五厂、六厂等,员工达到4000余人。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