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产第一只乒乓球诞生
1927年,上海大中华赛璐珞乒乓球车间(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制成第一只国产乒乓球,标志着中国乒乓球生产从无到有的突破。在技术上,这只乒乓球使用两瓣塑料缝合而成,存在高速击打易开裂、影响弹道的问题。
1937 年,“连环牌”比赛用乒乓球研制成功。结束了国内赛场没有中国品牌球的历史。
1957 年, 中国第一只密缝乒乓球在上海华联乒乓球厂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只能生产有缝乒乓球的历史。
2.中国最早的商办广播电台开播
1927年3月18日,上海新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的前身)广播电台首次广播,每天播6小时,内容包括商品介绍、戏剧节目、名人致词。
作为商办电台,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推销商品,所以会介绍公司的各种商品,包括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戏剧节目是主要转播屋顶花园游艺场演出的京剧、广东戏、滑稽剧等;他们还常请上海新闻人王晓籁、袁履登等致词,借助名人效应来提高电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电台在公司大厅内,四周都是玻璃墙,来店顾客可以一边购物,一边观看播音和演出,所以大家形象地称它为“玻璃电台”。后遭火灾,抗战胜利后重建,改名为“凯旋电台”。广播电台的出现刺激了收音机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收音机市场的发展。
3.国营南京纺织机械厂成立
1927年,南京市成立国营南京纺织机械厂,开始生产国产织机。这是纺织机械制造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纺织机械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中国纺织业迅速发展,纺织企业大规模兴建,生产技术也得到了重大改进。国产化纺织机的生产和改良,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申新纱厂在朱仙舫的带领下进行技术革新,各流程的流畅衔接,节省了劳力,纺织机器零件的更换,也提升了纱线的强度。大隆机器厂在1927年已将苏州的苏纶纱厂完全买下,实现了棉铁联营,仿制的丰田织布机也开始投入使用。
4.汽水公司引入标准化生产线建立装瓶厂
1927年,开办药房起家的屈臣氏公司在上海,建立起一组可口可乐灌装生产线。随后,山海关汽水公司、崂山汽水公司先后在山海关、青岛分别建立了可口可乐灌装生产线。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厂。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
先进的装瓶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制瓶行业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5. 冷藏浸酸法成功生产秋用蚕种
1926年, 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在校长郑辟疆的推动下,为改良蚕种建成一座天然冰库,辅导益种场应用杂交蚕种。1927 年,冷藏浸酸法成功生产秋用蚕种并获广泛推广。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蚕种只能一年孵化一次的限制,通过人工调控蚕种的休眠期,使蚕农能够在一年内多次养蚕,显著提高了蚕丝产量。
此前,中国蚕种生产长期依赖自然孵化,技术落后导致蚕茧质量参差不齐。冷藏浸酸法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蚕种的稳定性,还为后续规模化养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郑辟疆组织技术人员改进设备,仿制新式立缫车,对烘茧机、剥茧机、煮茧机、复摇车和生丝检验设备等进行改良,还改革了制丝工艺。
6.国产化学泡沫灭火器研制成功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火灾隐患增多,但消防设备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且维护困难。1927年,薛震祥在上海成功试制出国产化学泡沫灭火器,并通过实际灭火测试验证其可靠性。该灭火器采用玻璃瓶分装化学药剂,使用时通过混合反应生成泡沫,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消防设备之一。它结束了中国完全依赖进口灭火器的历史,降低了消防设备成本,推动了本土消防工业的发展。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国产化学泡沫灭火器逐渐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普及,被工厂、仓库和公共场所广泛采用。这一成果为后续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更先进消防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7.《东北鼠疫十年防治报告》与中国现代防疫体系创建
伍连德(1879–1960),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学与防疫学的奠基人,因主导扑灭1910–1911年东北鼠疫而闻名。
1926年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现哈尔滨医科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医学教育机构之一,旨在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人才。
他于1927年在《柳叶刀》发表《东北鼠疫十年防治报告》,系统总结东北地区鼠疫防控经验,尤其是推动中国现代防疫体系建立的成果。该报告是国际医学界了解中国防疫实践的重要文献,强化了流行病学国际合作的意义。
伍连德的学术贡献与医学教育实践,标志着中国近代医学从传统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转型,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8.“佛手牌”味精开创化工产品获得国际专利的先河
1923年,吴蕴初创办上海天厨味精厂,通过水解法从豆粕中提取谷氨酸钠,推出了自主生产的味精品牌——佛手牌味精。
天厨味精厂创始人吴蕴初及天厨味精外包装
1927年,“佛手牌”味精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全流程生产。同年,吴蕴初的味精制造技术先后获得美国、法国专利,开创了中国化工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先河。
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早期中国企业在全球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要案例。吴蕴初被称为“中国味精之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
9.陶瓷企业开始生产彩色瓷砖
始建于1914年的启新磁厂(唐山陶瓷厂前身)是中国最早使用电力、进口陶瓷机械设备和先进的注浆、贴花生产工艺,采用近代工业的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的陶瓷厂。
1927年,启新磁厂进口德国彩色颜料用于瓷器装饰和绘画,使瓷器釉下彩绘画风格独树一帜,进入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从这一年开始,该厂开始生产彩色铺地砖和内墙瓷砖,并承办出口业务,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的陶瓷企业;同年,启新磁厂生产的卫生瓷开始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1930年,启新磁厂研制使用古杂色釉和窑变釉生产艺术瓷获得成功,成为唐山最早的艺术瓷生产厂家。
10.制冷技术的成熟推动棒冰开始机械生产
这一时期,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已经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推动了制冷技术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发展。此前,中国市场上的棒冰生产以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产量较低,质量也参差不齐。1927 年,上海海宁洋行用机械生产棒冰,这是中国最早的冷饮厂家。作为一种新兴冷饮产品,棒冰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
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棒冰的价格逐渐降低,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消费得起,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又推动了棒冰产业的发展。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